一、行情回顧
昨日,滬深兩市雙雙收漲。截止收盤,上證綜指收于 3071.38 點,漲 64.31 點,漲幅為 2.14%;深成指收于 9381.77 點,漲 226.70 點,漲幅為 2.48%;滬深 300 收于 3565.40 點,漲 54.29 點,漲幅為 1.55%;創業板收于 1797.31 點,漲 37.11 點,漲幅為 2.11%。兩市成交 9184.47 億元,較前一日交易量減少 3.03%。小盤股強于大盤股。中證 100 上漲 1.38%,中證 500 上漲 2.85%。31 個申萬一級行業中有 31 個行業上漲。其中,環保、機械設備、計算機表現居前,漲跌幅分別為 5.67%、5.46%、5.10%,石油石化、煤炭、食品飲料表現居后,漲跌幅分別為 1.23%、1.04%、0.44%。滬市有 2102 只個數上漲,占比 106.43%,深市有 2769 只個數上漲,占比 100.65%。非 ST 個股中,240 只個股漲停,23 只個股跌停。股指期貨主力合約 3 個合約均上漲,其中,0 只期指好于現貨指數。
▼申萬一級行業漲跌幅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數據日期截至:2024/4/17
昨日,中債銀行間債券總凈價指數上漲 0.05 個百分點,中債國債全價指數上漲 0.08 個百分點。
昨日,歐美主要市場普遍下跌,其中,道指下跌0.12%,標普500下跌0.58%;道瓊斯歐洲50下跌0.00%。亞太主要市場漲跌不一,其中,恒生指數上漲 0.02%,日經 225 指數下跌 1.32%。
二、指數漲跌
數據來源:Wind、好買基金研究中心;數據日期截至:2024/4/17
三、新聞
1. 證監會表示市場上出現的“本次退市規則修改主要針對小盤股”的觀點純屬誤讀
4 月 12 日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證券交易所同步發布了修訂后的股票上市規則,向市場公開征求意見。該意見的發布或對小盤股走勢造成較大沖擊,4 月12-4 月 16日中證2000 下跌了 11.6%,4 月 16 日,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司司長郭瑞明就分紅和退市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本次股票上市規則修改,引入了分紅不達標實施 ST 的安排。分紅不達標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主要著眼于提升上市公司分紅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重點針對有能力分紅但長期不分紅或者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需要指出的是,ST 不是退市風險警示(*ST),主要是為了提示投資者關注公司的風險,公司如僅因此原因被ST,并不會導致退市,滿足一定條件后,就可以申請撤銷 ST。
這里所謂有盈利的企業,是指最近一個會計年度凈利潤為正值且母公司報表年度末未分配利潤為正值的公司。在判斷實施條件上,只有當三年累計的分紅比例(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現金分紅總額低于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年均凈利潤的 30%)和分紅金額(主板為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分紅金額低于 5000 萬元,科創板和創業板為 3000 萬元)均不滿足要求時,才會被實施 ST。規則設置的條件,充分考慮了科創板和創業板企業研發投入大,部分企業仍處行業發展早期的特點。對于研發強度大(最近三個會計年度累計研發投入占累計營業收入15%以上)或研發投入大(三年累計在 3 億元以上)的企業,即使分紅未達到上述條件的,也不會被實施 ST。以 2020-2022 年度數據測算,滬深兩市可能觸及該標準的公司數量僅 80 多家。
證監會表示本次退市指標調整旨在加大力度出清“僵尸空殼”、“害群之馬”,并非針對“小盤股”,在標準設置、過渡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穩妥安排,短期內不會對市場造成沖擊,市場上出現的“本次退市規則修改主要針對小盤股”的觀點純屬誤讀。
根據測算,滬深兩市明年適用組合財務指標觸及退市的公司家數預計在 30 家左右;明年可能觸及該指標并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公司約 100 家,這些公司還有超過一年半時間來改善經營、提高質量,2025 年底仍然未達標準,才會退市。市值指標方面,滬深兩市當前僅 4 家主板公司市值低于 5 億元,科創板、創業板暫無公司接近 3 億元市值退市指標。
2. 國家發改委:加快推動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舉措落地
事件:4 月 17 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下午 3 時就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蘇社在會上介紹,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加大宏觀政策實施力度,落實好近期出臺的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行動方案等政策,加快推動超長期特別國債等舉措落地。
關于發改委在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作用方面采取的舉措:
(1)加快下達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今年中央預算內投資共安排 7000 億元,截至目前,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已下達超過 2000 億元,占全年比重超過 30%。
(2)完成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初步篩選。今年專項債券規模為 3.9 萬億元。此前,發改委聯合財政部適當擴大專項債券投向領域和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行業范圍,并完成了今年專項債券項目的初步篩選工作,目前已推送給財政部并反饋給各地方,財政部正在對項目融資收益平衡等進行審核,各地也在提前做好項目的準備工作。總的看,這批初步篩選通過的項目數量充足、資金需求較大,為全年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打下了堅實的項目基礎。
(3)推動 2023 年增發國債項目加快建設實施。今年 2 月,發改委完成了全部三批共 1 萬億元增發國債項目清單下達工作,將增發國債資金落實到約 1.5 萬個具體項目。目前,發改委已完成第一批 12 個省份督導工作,其他省份也開展了自查,年內還將組織開展第二、第三批督導。今天發改委還將組織召開全國 2023 年增發國債項目實施推進電視電話會議,通報項目進展和督導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糾偏整改,進一步壓實地方主體責任,推動所有增發國債項目于今年 6 月底前開工建設。
關于特別國債發行的明確計劃:中央決定從今年開始,今后幾年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戰略全局,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國家發展改革委認真抓好貫徹落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推動各項投資工作,充分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023 年增發國債等政府投資的重要帶動和放大作用,積極擴大有效益的投資。行動方案堅持目標導向、精準突破,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事關現代化建設、發展急需、多年想辦而未能辦、需要中央層面推動的大事要事難事,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夯實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基礎;堅持統籌硬投資和軟建設,用改革辦法和創新思路破解深層次障礙;堅持分步實施、有序推進、2024 年先發行 1 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
在支持領域方面,重點聚焦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糧食和能源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的重點任務;在組織實施方面,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管跟著資金走”的原則,發改委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切實加強統籌協調,做好資金保障,優化投入方式,加大監管力度,特別要盡快建設一批前期工作比較成熟、具備條件的項目,同時我們還將抓緊推動出臺實施相關的配套政策,通過體制機制改革來破解深層次的障礙,與重大項目建設形成合力,確保行動方案明確的任務高質量地落地見效。
點評:當前時點再提超長期特別國債,主要是因為財政面臨收入壓力,在支出力度增大且減稅降費的背景
下,需要有新的開源手段拓寬廣義財政收入;特別國債不計入赤字,發行審批更為靈活,這些特點或使其成為財政開源的重要手段。超長期特別國債作為一項重要的“穩增長”措施,短期內有利于推動經濟回升、中長期也可以助力經濟結構轉型,為積極財政政策找到了平衡破題之策。超長期特別國債可能采取完全市場化公開發行的模式,也可能采取定向+公募結合的模式,但無論模式如何,預計央行都會對特別國債發行給予充分的流動性支持。發行時點上,目前來看二季度可能是發行高峰。
特別國債的供給可能會對資金面形成一定的壓力,具體影響程度還需結合貨幣政策來判斷,預計央行會給予充分的流動性支持,因此不用過于擔憂,去年四季度資金面大幅收緊的現象重演概率較低。但是,一季度經濟基本面已經傳遞出階段性回暖的信號,疊加財政發力,短期內債市或有調整,但中長期來看,經濟溫和修復、貨幣政策維持寬松、配置型機構缺票息資產問題難以解決,因此利率中樞后續仍有下行空間。降準的可能性正在不斷抬升,或將在二季度落地,具體時點可能會結合特別國債發行節奏進行適度的前置。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鸬倪^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鸸芾砣斯芾淼钠渌鸬臉I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和基金招募說明書、基金產品資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