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財政部、稅務總局發布《關于黃金有關稅收政策的公告》。實施時間也是同一天,當天發、當天執行。
市場反應非常誠實:周一開盤,萬得貴金屬板塊指數兩天下跌了5個點左右,像老鋪黃金、潮宏基這類黃金首飾公司,兩天跌超10%。
那么問題來了:稅改到底改了什么?對我們普通人買金飾、買金條、投資黃金有什么影響?
稅改核心
兩類交易,稅收規則不同
1、如果在交易所買賣標準黃金,不涉及實物交割
稅收基本沒變,賣出方依然免征增值稅。能進場交易的,基本都是銀行、券商、大型金店等“會員單位”,目前有300多家。
2、如果涉及實物交割,則需要上報使用用途
如果是投資類用途,會員單位向上海金交所采購環節的稅收優惠政策不變,但后續銷售環節只能向購買者開具普通發票,無法抵扣進項稅。
如果是首飾等非投資類用途,過去是“增值稅即征即退+開設增值稅專票”,現在是“增值稅免稅+開設普票,6%計算抵扣”。相當于進項稅抵扣減少了,稅務成本提高了,這些成本金店很可能會轉嫁給消費者。預計成本增加在60-100元/g,以后買黃金首飾,可能要變貴了。
舉例:A買100萬黃金,賣給B 150萬。增值稅=銷項稅-進項稅:
過去:13%的稅率,進項稅11.5萬(100/(1+13%)*13%),銷項稅19.5萬(150*13%),增值稅8萬。
現在:6%的稅率,進項稅6萬(100*6%),銷項稅19.5萬,增值稅13.5萬。
對投資有什么影響?
● 如果近期有買金鐲子、金鏈子的計劃,首飾價格很可能會上調。
● 如果買金條,從銀行這類交易所會員單位買,會比以前更劃算。
● 如果不打算買實物黃金,只是中短線投資,黃金ETF可能更劃算,費率低、流動性好。
長期看,黃金交易正在“規范化+國際化”。如果你關注最近的動向,會發現這不是孤立事件:上海金交所不久前在香港設立了首個離岸黃金交割庫,現在又推出稅收新規。本質上,都是在把黃金交易往標準化、國際化的路上推。
再加上央行這幾年一直在增持黃金儲備,背后邏輯很清晰:黃金儲備是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國內黃金市場也必須規范、透明、可控。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鸬倪^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鸸芾砣斯芾淼钠渌鸬臉I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