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以量化指增、量化全市場選股產品為代表的量化股票私募基金實現了較好的收益。隨著賺錢效應的增強,越來越多的投資者也開始關注量化產品。當下大家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可能是,現在量化產品的風險大不大, 是否適合配置。
半年前,3月中旬,我們討論過這個問題(量化指增還能買嗎?買哪種?),當時的結論是:
回頭看,當前未必是配置量化指增的最優時點,但往后看,可能一段時間之內不會有更好的時點了。
現在評估這個結論,算是一半對一半錯。
錯的地方,四月初,特朗普對等關稅造成了A股市場大幅殺跌,量化指增確實迎來了更優的配置時點。
對的地方,3月中旬配指增,雖不是最優的時點,但也算是不錯的時點,近半年中證500指數漲約17%,各量化產品的漲幅普遍超20%。
以半年前的結論作為參考,再來思考“量化產品現在能否追漲?”這個問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答案:
未來可能會有一些難以預知的風險事件造成量化產品的波動,但拉長時間周期,當前量化產品的配置意義仍是值得關注的。
不過,隨著A股持續上漲,市場風險累積,投資者若想在量化產品上長期有所斬獲,越來越需要:
一、更深入的理解量化產品
二、掌握更合適的配置手段
理解量化產品寶貴的是超額
近一年來,量化股票私募產品業績頗為亮眼,如果拆解來看,系統性收益有很大的貢獻。
2024年9月24日以來,中證500、中證1000指數漲幅已超50%。
以上統計了一些寬基指數2024.9.24以來的漲幅,近一年來各寬基指數普遍上漲,且加權市值越小的指數漲幅越大。
在指數50%+的系統性漲幅之上,各量化私募視策略風格不同,又增厚出20%-40%不等的超額收益,使得量化產品的表現頗為亮眼且頗具吸引力。
不過,當投資者被產品業績吸引,開始關注量化產品時,需要理解,配置量化指增,不是寄希望于指數短期還能再漲30%、40%甚至50%,而是為了管理人在扣除費用后,能提供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具有競爭力的超額收益。
從這個角度講,量化產品其實不存在什么追不追漲的問題,有較強超額水平與超額能力的量化管理人始終值得我們關注與配置。
指數的系統性漲跌極難預測,可能今年漲個50%?明年跌個20%?太多的變量和因素都在發揮作用。但我們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算數題,假設突然出現黑天鵝事件,指數跌去了30%,如果量化私募管理人能實現15%+的年化超額,那意味著差不多2-3年的超額累積,就能抵消指數的系統性回撤。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的資金期限較長,且能選擇合適的量化管理人,那在選擇市場時機時,就有了較高的容錯率,就也不必過于糾結“要不要追漲”,“什么時候有回調”,“什么時候能抄底”等等問題。
付出時間等待更好時機的同時,也會錯過這段時期累積的超額,量化策略的擇時需要付出時間成本。
所以,判斷某一時點是否應該配置量化產品時,一個合理的思考方法,是依次回答以下問題:
一、現在市場風險有多大, 潛在的系統性回撤有多大
二、我關注的量化私募年化超額水平如何,有多高的置信度能保證超額持續。
三、我是否能付出足夠的時間以確保超額累積能夠抵御指數風險。
如果能答出以上三個問題,也就知道了該不該買,該買什么。
掌握配置手段不迷信單一策略或資產
雖然眼下量化股票私募的表現頗為強勢,但如果我們投資期限拉長,大概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波動。不僅僅股市可能出現系統性回撤,量化超額也可能出現回撤。
針對A股的系統性風險,可以采取的配置手段,是分散布局全球其他一些主要市場。
而針對全球股市或者股票資產的系統性風險,合理的配置手段,則是布局一些固定收益或絕對收益類資產。
這是資產配置的范疇。單就量化策略而言,面對量化超額可能出現的波動風險,合理的配置手段,一是多配幾家不同策略風格的量化私募,或是直接通過FOF產品進行分散化配置。
另外一種配置手段,是配量化的時候也配一些主觀股票產品。主觀股票基金和量化股票產品其實具有一定的互補性。雖然今年以來量化產品業績更強勢,但2024年,市場風格切換與超額波動的影響下,量化產品的整體業績弱于主觀基金。
量化產品與主觀產品的收益模式有很大不同,量化策略廣泛持股,在指數的系統性收益之上累積超額。而主觀股票基金選股面窄一些,以合適的選股理念集中持有一批符合基金經理審美的標的。
若后續A股的指數型行情轉換成結構型行情,那些持倉更貼合市場風格的主觀基金經理可能會有更亮眼的表現。事實上,近期的科技股行情中,一些主觀股票基金已展現出了更強的彈性。
所以,隨著巨大的指數漲幅與較好的超額環境使得量化產品愈發火熱之時,投資者現在需要關注超額可能出現的波動,以及分散配一些主觀股票產品的意義。
總結以上,“能否追漲量化產品”這個問題應該已經有了一個合適的答案。預測未來是困難的,更別提在股市這個復雜系統里做預測。但如果我們能充分理解量化產品,在投資期限上具有優勢,同時又能采取合理合適的配置手段,那量化產品也將更好的為我們所用。
風險提示:
投資有風險?;鸬倪^往業績并不預示其未來表現?;鸸芾砣斯芾淼钠渌鸬臉I績并不構成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相關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人請詳閱基金合同等法律文件,了解產品風險收益特征,根據自身資產狀況、風險承受能力審慎決策,獨立承擔投資風險。
重要提醒:
本文版權為好買財富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