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市公司二季度財報季逐步接近尾聲,超過92%的標普500指數成份股企業都已經交上了自己的答卷。這份成績單堪稱自2021年三季度以來最為亮眼的一次,創造了“業績超預期頻率”的歷史級表現。
高盛最新數據顯示,美股企業營收與利潤均實現顯著增長,利潤同比增幅達到12%,遠超分析師在7月預估的5%。然而,在這份整體向好的財報背后,不同行業和公司之間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分化。
那么,這份成績單背后,哪些行業成了“增長引擎”?又有哪些領域仍陷困境?美股企業的韌性究竟從何而來?科技板塊是否仍具備配置價值?隨著財報季接近尾聲,我們不妨揭開這份“驚喜答卷”的全貌。
科技巨頭高歌猛進,AI從概念走向變現
本季度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科技“七巨頭”的強勢表現,本輪增長中約三分之二集中于通信服務和信息技術兩大板塊,科技巨頭成為拉動整體業績的核心引擎。
Meta交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單:AI技術驅動營收同比增長22%,凈利潤大幅增長36%。其營業利潤率也從38%躍升至43%,證明AI技術正在實質性地提升企業運營效率。
微軟同樣表現亮眼:智能云營收同比增25.62%,AI應用和貨幣化發力,成為了業務增長的強力引擎。微軟在AI領域的戰略性投入已經開始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財務回報。
本季度財報傳遞出一個重大的信號:AI技術已經開始規?;儸F,從成本中心轉向利潤中心。華爾街分析師邁克爾·劉易斯指出:“我們正在見證AI投資的轉折點。技術不再只是講故事的工具,而是真正開始貢獻利潤的業務支柱。”
超預期盈利背后蘊含著結構性危機?
一、二季度盈利增長超預期,市場反應卻顯謹慎
具體來看,截止7月底,63%的標普500公司報告的EPS超分析師預期1個標準差以上,未達市場預期的比例也有所下滑。這種普遍超預期的表現,很大程度上源于市場此前對二季度財報的預期下修。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反復、債券市場緊張和通脹預期升高,導致市場不確定性逐漸升溫,分析師相應調低了預期。
然而,市場對超預期業績的反應卻顯得相對謹慎。高盛統計數據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對于超預期的公司,市場給予的超額獎勵低于歷史平均值;而對于不及預期的公司,市場的懲罰卻相對較重。這種現象表明投資者雖然認可企業當期業績,但對未來增長的持續性存在擔憂,反映出市場情緒的內在脆弱性。
二、警惕“結構牛”危機
然而,危機隱藏在亮眼答卷的背后。并非所有行業都能在二季度展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數據顯示,標普500公司TOP10幾乎貢獻了全部的盈利增長,剔除大型科技、金融龍頭之后,剩余400家公司增速緩慢。能源、材料、公用事業和消費必需品等行業面臨著諸多挑戰,反映出經濟復蘇的不平衡性仍在持續。
美銀證券策略師蒂姆·默瑞(Tim Murray)表示,美國經濟和企業狀況處于“兩極分化”的局面,沒有受到AI支出提振的公司則陷入了一種“勉強維持的局面”。
這種結構性分化創造了一種“高風險的牛市”,即雖然大盤指數表現良好,但多數個股實際上表現平平,市場廣度不足。
三、傳統零售業遭遇逆風?消費疲軟信號顯現
除了“結構牛”的隱憂以外,零售巨頭的業績表現也為市場敲響了警鐘。上周沃爾瑪、家得寶和Target等大型零售巨頭也給財報季畫上了句號。
數據顯示標普500零售板塊(剔除亞馬遜等電商巨頭)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速放緩至3.2%,低于一季度的4.5%,凈利潤率較去年同期下降0.8個百分點。沃爾瑪整體營收同比增長4.8%,但二季度調整后每股收益為0.68美元,自2022年5月以來首次季度盈利不及預期,受此影響,股價當日下跌4.4%。
美國投資銀行的道明考恩(TD Cowen)在7月發布的調研中表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削減開支。消費者減少外出就餐和社交活動,降低服裝、旅行以及奢侈品上的開支,轉向生活必需品和高性價比商品。
這種消費行為的變化直接導致零售行業業績兩極分化,中低端零售面臨更大壓力。長期來看,行業復蘇依賴于美國消費市場的全面回暖,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的修復。
現階段美股還能上車嗎
總體而言,二季度財報季為美股市場交出了一份總體令人滿意的答卷,尤其凸顯了大型企業在復雜環境下的韌勁與資源優勢。
2025年以來,美股市場三大指數YTD全部為正收益,盈利的環比、同比增速仍維持高位。
資金流向方面,股票型基金重新獲得資金的青睞,表明投資者信心有所回升。
美國經濟基本面仍然穩健,科技股憑借AI驅動仍有估值提升空間,美股市場目前依舊具有相當吸引力和配置價值。然而,隨著特朗普“2.0時代”的開啟,貿易政策反復動蕩,全球通脹壓力上升,投資者也需要保持警惕。在配置美股資產的同時,應當重視國別分散和全球配置,利用多元化策略,合理進行資產風險管控。
當市場的狂熱與憂慮交織,保持理性、分散投資、聚焦長期價值,可能是應對復雜市場環境的最佳策略。
風險提示:投資于國際證券市場,除了需要承擔與國內證券類似的市場波動風險等一般投資風險之外,還面臨匯率風險等國際證券市場投資所面臨的特別投資風險,也需要投資者注意。
好買香港提醒:本文版權為好買香港所有,未經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和發表。如有轉載需求,請在文章下方留言。